昔日少年聚首 六十五载芳华凝结华园亲情盛宴
校友返校日现场
时光流转,芳华依旧,华园景、华园人、华园情……始终都是校友心中的千千眷恋。中山像下的书香浓郁,百步梯前的欢声笑语,一号楼前的秋阳明媚,这一刻,在他们的眼里,母校的良师益友、红楼碧水与一草一木交融生辉。
11月11日,华南理工大学65周年校庆之际,迎来了第5个校友返校日。学校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、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刘琪瑾,党委副书记陶韶菁,副校长朱敏出席当天的多个活动。过百个班级近9000名校友及家属返校聚会,来自香港、澳门、深圳、珠海等地的10余家校友会也派出代表相约母校。
校领导刘琪瑾、陶韶菁、朱敏出席活动
刘琪瑾、陶韶菁来到1号楼前的校友返校日主会场,与来自海内外各地的校友交流,与各地校友会代表合影留念,看望慰问为校友返校日活动提供着细致服务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。在众校友的见证下,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了张弢李芬登云奖教奖学金捐赠仪式。陶韶菁代表学校签订捐赠协议、接受支票,朱敏向张弢李芬校友伉俪颁发捐赠证书和捐赠牌。
据了解,张弢李芬校友伉俪1962年双双考入华工,如今毕业恰好50周年。他们一直大力支持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,此次捐赠200万元用于支持和鼓励母校在教书育人及科研工作上表现优异的教师,以及在校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。
陈文活校友向记者展示毕业分配证
活动现场,校友们有的初出茅庐,有的携家带口,有的耄耋古稀,但在母校的怀抱里,华园的亲情把他们联系到了一起。1953年入校的陈文活校友,是华工的第二届学生,今年毕业整整60年。他带着1957年的毕业分配证特意从珠海赶来,激动地说:“我每天在家都会打开学校网页看看,母校的发展变化让我倍感骄傲。”母校近年来发展成就有目共睹,前不久更是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,他的话语得到身边校友们的一致赞同。
师生重聚
“刘老师,刘老师,您还记得我吗?”一群当年的学生围着刘慧芳老师,“调皮”地让刘老师猜他们的名字。每当刘老师说出一个人的名字,都会有一阵欢呼声。今天对于刘慧芳是个双喜的好日子——不仅是自己当班主任所带的班级毕业30周年,还是自己毕业50周年, “我的老同学回来了七八十人,有些毕业后就没见过,这次也回来了。”
与恩师合影
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,更何况是永世难忘的师恩。滴水石前,1983级工业企业管理班返校校友把杨建梅老师簇拥在中间合影留念。他们是工商管理学院建院后的第一届本科生,也是杨老师在管院教过的第一批学生。他们一起回忆当年去南京下工厂实习的经历,谈到军训、金工实习,仿佛又回到了似火的青春岁月。在广州土生土长的戴穗生校友,前两年又把女儿送来华工读书,跟女儿成了校友。他说,希望女儿能不辜负母校的培养,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石牌坊的回忆
毕业50年的4037班老学长们,在老牌坊前找回了学生时代的感觉,50年岁月流逝,但是这一刻,一切好像又是学生岁月重现。时间冲不淡学子们对母校的眷恋,当被问及最想对母校说什么时,他们齐声地说“祝愿我们的母校早日办成世界一流大学。”
难忘校训
在校训石前,2008级热能与动力专业刘显标校友早早带着家人过来合影。他告诉记者,母校给他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,但是他印象最深的是母校的校训。“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”,到台山核电工作后,他深刻认识到校训给他带来着无尽的精神力量,他希望师弟师妹们将校训铭记在心,毕业后无论身在何方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。
丰富的活动
无论是五山校区还是大学城校区,处处都是欢聚的盛宴。科技成果展览、校友羽毛球邀请赛、老教师书法作品赠校友、大转盘趣味挑战赛、陶瓷艺术作品展、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参观、美食文化节、“微捐赠”爱心义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校友们参与,各学院的聚会座谈、学位服拍照等环节应有尽有,校友们在母校重温年少时光,共叙青葱往事,了解学校发展,共话美好未来。
缤纷华园
据了解,从2013年起,学校将每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为校友返校日,广泛邀请校友返校聚会。5年来,活动影响力不断增大,返校班级和人数逐年增加。今天的活动通过网易新闻、今日头条等新闻媒体平台进行了现场直播,海内外20万余人士线上观看了活动。党委宣传部、公共关系处以及相关学院部处负责人参加了活动。(图文/王云昀 李伟群 张薇 卢庆雷 赵春旭 臧江江 鲍恩 徐培木 田若妍 邹运清 陈卓 贺凯 张碧珊 文婉慧 陈佳慧 学生记者团)

